出版时间:2007-2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作者:张九洲页数:181书名:清代后妃趣闻轶事
本书以历史资料为依据,由专业学眷执笔,对清朝宫中后妃生活、习趣和命运悲欢离合之轶事予以搜集和揭秘,一方面可供历史教学春参考,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广大民众对历史故事特别是清廷后妃神秘生活探秘的兴趣。通过这些趣事轶闻,不仅有助于我们在精神上获得愉悦,而且有助于我们品味历史和人生,从中获得感悟。 “历史趣轶馆”是一套专家写的历史大众读物。它采撷历史趣闻轶事,揭秘人性美丑善恶,展现社会风云变幻,感悟人间世事沧桑。它以普及历史文化知识为旨趣,成大众休闲阅读之美。本书为该套丛书的其中一本。
张九洲,1951年生,河南邓州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历史系主任。作品有《中国旧民主主义时期的经济变迁》、《中国近代史:1840-1949》、《坦荡志坚瞿秋白》等。
阿巴亥殉葬之谜宸妃与皇太极的生死恋孝庄降服洪承畴孝庄下嫁小叔子董鄂妃之谜迟出的诏封——孝懿皇后享尽富贵的孝圣皇后娘家人的“保护伞”——年贵妃孝贤皇后猝死与丧期风波乌拉那拉皇后削发殴毙宫女的悼妃香妃和容妃孝全皇后的暴死慈禧是怎么发迹的?慈禧生子慈禧为咸丰划船慈禧过年慈禧看戏慈禧点状元慈禧拿回扣慈禧两度罢免恭亲王慈禧杀胜保慈禧为何囚光绪而不杀?慈禧指婚慈禧与美国女画家卡尔慈禧的龙车慈禧太后与宫廷的专用铁路慈禧的长寿药方慈禧与“双簧”和“茯苓饼”慈禧与臭豆腐慈禧洗脚与洗澡的学问慈禧封号知多少慈禧挨骂慈禧死后的随葬宝物慈禧为什么怨恨慈安?慈安之死珍妃身世之谜珍妃是怎样获选嫔位的?珍妃的珠披肩珍妃喜照相珍妃被囚之原因珍妃之死珍妃墓隆裕皇后的不幸婚姻隆裕与载沣不和隆裕皇后的“躬桑礼”隆裕皇后颁布清朝“退位诏书”隆裕之死最后一位得到迎娶皇后礼遇的女性文绣读书“淑妃”文绣的革命
阿巴亥殉葬之谜大妃(满族称福晋)阿巴亥(即乌拉那拉氏)是努尔哈赤的第三任妻子。关于她的殉葬,《清太宗实录》记载:“天命十一年七月二十三日,帝不豫,诣清河温泉坐汤。八月七日,上大渐,欲还京。乘舟顺太子河而下,遣人召大妃来迎,于浑河相遇……八月十一日庚戌未时崩。”“(孝慈后)崩后复立乌拉部满泰贝勒女为后(即乌拉那拉氏),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察所制,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日:俟吾终,必令殉之。”为什么努尔哈赤病重之际,急于召见大妃?是特地要她来殉葬还是商量身后之事?大妃的殉葬是情愿的还是被迫的?这成为了历史之谜。其实,大妃阿巴亥早在从殉之前,就因获罪被暂时休离,后又取得了努尔哈赤的谅解。史书所说“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察所制”,即指此事。据《满文老档》记载,太祖的另一个妃子泰察早先已向太祖(努尔哈赤)举告宫婢纳扎与人私通。天命五年(1620年)三月,泰察又向太祖告发,大福晋阿巴亥给了大贝勒代善两次酒食(当时规定,所有福晋,不经汗王同意把东西给其他男人,就是倾心于那个人,是要受严厉处罚的),大贝勒都接受了,给了四贝勒皇太极一次酒食,四贝勒接受了但没有饮用,而且她两三次派人到大贝勒家,还曾深夜出宫两三次。太祖听后,立即派侍卫彻查,得悉泰察并非诬告。这使太祖陷入深思,他曾经说过,自己百年之后,即将大福晋和她所生诸子托付给大贝勒。所以大福晋倾心于大贝勒,每当赐宴会议之际,大福晋时常露面,她年轻貌美,珠光宝气,对与自己年龄相当的大贝勒眉目传情,十分露骨。众贝勒大臣看在眼里,但因为怕冒犯大福晋和大贝勒,只是私下议论,不敢向太祖告发。努尔哈赤虽然妒火中烧,但还是以大局为重,不想因此事而轻易动摇了大贝勒代善的嗣子地位,也不想为此事加罪于大福晋,免得家丑外扬,有失体统。况且按照女真族“父死子娶其庶母,兄死弟娶其嫂”的风俗,努尔哈赤一旦崩逝,代善娶庶母乌拉那拉氏也是允许的。然而,汉族的封建伦理思想及习俗对后金已产生了不少的影响,努尔哈赤的夫权、君权思想,又使他不能容忍大福晋与大贝勒关系暧昧。因而努尔哈赤想了一条妙计,以“大福晋暗中隐藏许多绸缎、金银而拟罪”。接着扬言要搜查大福晋隐藏之物,乌拉那拉氏果真中了圈套,将自己的体己财帛拿去各家藏匿,自然均被搜出。大福晋的儿子阿济格家查出银钱满箱,大福晋还以朝服私给参将之妻,以财物私给村民。努尔哈赤大怒,列举大福晋罪状告知众人。尽管当时努尔哈赤十分愤懑,但面对三十多岁、妙美如花的大福晋,怎么也下不了毒手。因此,他以三子一女年幼需要照顾为由,免大福晋死罪,只是将其离弃。以上就是乌拉那拉氏阿巴亥天命五年获罪始末。但事实上,乌拉那拉氏于天命六年(1621年)四月又恢复了大福晋的地位。乌拉那拉氏一度被废黜,从侧面反映了清初皇权斗争的激烈。努尔哈赤生前没有指定汗位继承人,当时四大贝勒权势最大,而代善与皇太极最有威望,其中大贝勒代善最有资格和条件继承汗位。代善性格宽柔,深得众心,且军功多,权势大。皇太极虽胸怀大志,藏玄机,有帝王之才,但同代善争夺汗位,各方面均处于劣势,于是不得不暗设机关。皇太极乘大妃与代善两厢垂青之际,指使小妃泰察告发二人关系暧昧,施行一箭双雕之计。这样既使大贝勒名誉扫地,又使大妃被废,尤为重要的是离问了努尔哈赤与代善的父子之情。争斗的第一个回合打击和削弱了大妃和代善的势力,为皇太极夺取汗位奠定了基础。另外,皇太极与乌拉那拉氏显然有难言之仇。皇太极生母叶赫纳拉氏孟古姐姐14岁嫁给太祖,深受宠幸,“子以母贵”,皇太极从小也得到尊贵优厚的待遇。可是好景不长,努尔哈赤又纳乌拉贝勒满泰之女、年方12岁的阿巴亥为妃。他对年轻貌美的小妃自然更加疼爱,从而冷落了原先的所爱。而阿巴亥的泼悍争宠也更使孟古姐姐郁郁寡欢,终致忧虑成疾而死,这对幼年的皇太极影响很大。母亲死后,皇太极的地位也随即下降,以至努尔哈赤临终时也无立其为汗之意。所以,对皇太极来说,后母乌拉那拉氏是他的克星,这也是皇太极必欲置大妃于死地的原因之一吧。用活人殉葬,在我国盛行于奴隶社会,清初屡见不鲜。据《满洲实录》记载:孝慈皇后(即皇太极母)死,努尔哈赤将四婢女殉之;皇太极死时,二章京殉死。然而查清初惯例,并没有汗死而后妃必令殉葬之制,即使殉葬,也未见先历数某后妃之罪,而后令其殉葬的。皇太极等先列举大妃罪过,然后逼迫其殉葬,所以大妃的殉葬并非出自太祖遗诏,而纯属皇太极矫诏逼迫致死。天命五年大妃获罪时,努尔哈赤因钟爱其三男一女,盛怒之下尚念其幼子无人照料未忍心加害其母,何况此时早已复立大妃,更没有让其母殉葬的道理。再则,努尔哈赤之所以在病重之际召来大妃,想是商量身后之事,可见其对大妃的宠爱和信任。据朝鲜史籍《春坡堂日月录》记载:“太祖临终遗命传位于多尔衮,代善辅政。”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以“和硕贝勒共治国政”为由,否定了努尔哈赤的遗命,以后也干脆不予承认。皇太极先发制人,以太祖遗命逼令乌拉那拉氏生殉,以达到杀人灭口的目的,大妃死后就无人辅助年幼的多尔衮继承汗位了。后来,多尔衮自己也曾说太宗皇太极之位“原系夺立”,这当是一个很好的注脚。处死阿巴亥,代善是爱莫能助,因有前嫌,不敢维护,从而不得不附和皇太极等矫诏之举。阿巴亥面对握有相当权势的诸王,自尽殉葬前泣求诸王照顾幼子的凄惨景象令人神伤。据《清太祖实录》记载,诸王以帝遗言告后,后支吾不从。诸王日:“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后遂服礼衣,尽以珠宝饰之。大妃“哀谓诸王”,要求照顾幼子多尔衮、多铎,而且还说什么“吾自十二岁事先帝,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离,故相从于地下”。当然这不过是面子话而已。乌拉那拉氏于十二日辛亥辰时自尽,即努尔哈赤驾崩的第二天,卯时即与帝同柩出宫安厝于沈阳城内西北角。时间紧迫,刻不容缓,对阿巴亥给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这显然是出于争夺皇位的激烈斗争。此外,还应注意的是,同时殉葬的还有二庶妃阿济根、泰察,其中泰察就是天命五年大妃获罪的告发者。为此,泰察获宠,升到与努尔哈赤同桌共食的地位。但皇太极怕日后事情败露,遂借机杀人灭口,逼迫她也殉葬,成为皇太极争夺皇权斗争中的真正殉葬品。P1-5
历史,文化
清代后妃趣闻轶事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