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出版社:西苑作者:马克·奥利尔·斯坦因页数:256译者:海涛书名:斯坦因西域盗宝记
根植于广袤田野中的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各民族精神、情感和理想的重要载体。但是,长期以来,民族民间文化面临消亡的危险。抢救中国众多珍贵却濒临消亡的民族民间文化,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西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国田野调查丛书》,无疑是一个值得称道的文化工程。在我们的田野上,世代生息繁衍着56个自强不息的民族,每个民族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就像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为我们勾勒成无数各具特色的文化图卷。不能不让人遗憾的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常常不能取得与精英文化同等的地位,而停留在口传心授、自生自灭的阶段。因此,是典型的无形文化遗产,即国际上所说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它包括各种类型的民间传统和民间知识、各种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传统医学、建筑及其他文化艺术。
《西域考古记》是斯坦因许多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它不仅字数最多,学术性也最强,在东西方的东方学研究以及东方的西域、中亚研究中,受到了广泛的引用。书的名称过去也有多种,有音译作《塞林底亚》的,亦有译作《西域》或《西域考古图记》、《西域考古记》等的。 正因为本书知名度很高、学术性强的特点,如果要大众读者去读那专业性很强的考古报告,是很不现实的。笔者从大众读者阅读需求出发,将本书进行整理,保留原书中考古、探险、游记的故事情节,减低学术性,试图使大众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详细了解这本书,了解这段历史。
作者:(英国)马克·奥利尔·斯坦因 (Stein.M.A.) 译者:海涛
第一章考古区域的地理环境第一节考古线路第二节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第三节罗布泊第二章考古区域的历史背景第一节乌孙王后第二节丝绸之路的建立第三节汉代对丝路的维护第四节晋唐时期第五节宋元至清第三章探险初旅第一节探险的原因第二节探险的起点第三节吉特拉尔第四节达科特山口第四章进入中国第一节“公主堡”第二节初见蒋孝琬,第三节莎车之旅第四节和田的玉石第五章和田的丹丹乌里克遗址第一节准备首次发掘第二节进入沙漠第三节找到遗址第四节开始发掘第五节首次发掘所得古物第六节遗址放弃的原因第六章尼雅(民丰)遗址第七章尼雅、安得悦遗址第八章米兰遗址第九章楼兰遗址第十章横渡罗布泊第十一章发现古长城第十二章长城遗址第十三章敦煌千佛洞第十四章敦煌秘室第十五章秘室里的千年绘画第十六章南山纪行第十七章天山纪行第十八章吐鲁番遗址
第一章考古区域的地理环境第三节罗布泊塔里木盆地东边、若羌县境北部是罗布泊,这里是盐块堆积的海床(图5),斯文·赫定博士和我称呼这种地质形态为“雅丹”:大至分布在罗布泊的东、西、北三个方向,其中以罗布泊东面的雅丹地形最为典型。这片风蚀地带的范围很广,东西方向大约有22英里,南北方向约有62英里,面积达1360多平方英里。远古时代,这里曾经是一个咸水湖,在塔里木盆地尚未沙化之前,容纳那里的河水。自从斯文·赫定博士发现楼兰遗址后,又从许多遗址发现的文物表明,库鲁克河曾经流到这里。楼兰与罗布泊中的那片盐块堆积、崎岖曲折、十分难走的地面,是古代中国敦煌至塔里木的必经之地。这里的土坡上面是一层非常白的盐碱土,或者是一层相当厚的精盐,更让人惊奇的是有些土坡本身就是白色石膏做成的硬泥。清晨,在朝阳照耀下,能够反射非常耀眼的银色光芒,所以,这些土坡在中国古代书籍中又叫“白龙堆”。他们是楼兰东部的一道天然保护墙,是通往楼兰的必经之路。这些遍布罗布泊地区的雅丹,维吾尔人也叫“雅尔当”,是对那些十分险峻难走的山丘的称呼。当地古老的传说中,往往把雅丹称作“龙城”。这大概主要是由于在罗布泊地区那些发育得相当典型的雅丹地形很像一条条龙。据当地人传说,在很久以前,罗布泊附近有个非常贫困的小国,那里的百姓们穿不上衣服,吃不上食物,许多人都经受不住,活活地饿死了。可是那个昏庸的国王却整天锦衣玉食,花天酒地,不顾人民死活。后来,此事传到了天上玉皇大帝耳朵里,气得他浑身发抖,决定亲自下凡教训一下这个不知好歹的昏君。
《斯坦因西域盗宝记》由西苑出版社出版。一个“文明”盗窃者的“真”情告白,揭开古老文明的面纱。循着“文明”盗窃者的足迹,追寻古代中国西部发达的历史文明,探究古丝绸之路的兴衰,再现中国古代西部的璀璨醒悟恢宏。
斯坦因,考古,西域,丝绸之路,古代中国,中亚,图书馆
斯坦因西域盗宝记下载